欢迎访问河南耐火材料行业协会网!
您的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信息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战略建议

来源:河南省耐火材料行业协会 时间:2011-07-07 浏览数:

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钢铁工业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新变化,顺应下游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增强核心竟争力,努力把钢铁工业发展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创新活力强、经济效益好,具有较强国际竟争力的现代化钢铁产业。到2015年,我国钢铁工业基本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一、调控钢铁总量

我国钢铁生产能力已达7.7亿吨左右,不久将达到8亿吨,而我国工业化发展已经接近后期,尽管钢材市场需求还会有所上升,但空间有限,再走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道路风险将大大增加。过大的产量规模已给我国资源、能源、交通运输,以及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方面带来相当大的压力。

为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钢铁工业应容许有一定的产能富余,这有利于企业之间的竟争,但过度的产能富余将影响企业盈利水平的提高。2009年,钢铁工业产能利用率约80%2010年约81%,但全行业盈利水平却不高。说明尽管我们的产能利用率要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但由于总量仍然过大,使得富余产能数量过多。同时,由于行业集中度过低,不能及时对生产进行调整,给市场造成的压力过大,从而影响了行业盈利能力水平的提高。因此,需要对钢铁生产总量进行调控。

国家应努力保持经济的稳定、适度发展,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将面临重要的转折,即从高速发展转向平稳较快发展。这给钢铁工业进行调控提供了机会。经济稳定的发展有利于对钢铁总量进行调控,从而使钢铁工业的产能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钢铁工业必须努力实现由规模扩张粗放式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式转变,不能再单纯依靠扩大产量来满足市场消费需要,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促进钢铁产品向高强、耐蚀、减量、可循环方向发展,提高钢材的使用效率,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对钢铁材料数量上增长的需要,而不应再走粗放式规模扩张道路。

从我国市场经济实际要求来看,调控钢铁总量应坚持市场调控、政策调控与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对策。由于我国钢铁产能分散,先进与落后产能并存,完全靠市场调控难以做到。调控总量必须与政策、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严格执行相关的节能、环保、准入等法律、法规、标准,鼓励先进产能,限制低水平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布局。

二、保障资源安全

铁矿、锰矿、铬矿、镍矿及优质焦煤等原燃料资源保障已经成为钢铁工业生存发展的战略问题,因此,必须建立自有铁矿石资源供给(含国内自产矿、海外投资权益矿和国家战略储备矿)、自有炼焦煤资源供给与国际市场贸易铁矿石、炼焦煤等的对冲机制,化解国际市场垄断化、金融化对我国钢铁产业的安全威胁。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一个阶段,我国铁矿石对外高度依存的状况仍会持续,其他原料,特别是优质炼焦煤的对外依存度可能会继续提高。因此,保障资源安全是关系到未来我国钢铁工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建议如下:

1.加快对国内资源的开发。一是国家要加大资源开发的政策支持力度,如在一定时期内减免或减收各种税费,鼓励各种金融机构支持对资源开发的投资。二是要加大对资源勘探和开发的支持力度,如对深部资源的勘探,以及对低品位矿的开发利用技术等。三是整顿国内市场,特别是铁矿石交易市场。鼓励并推进资源型企业的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保持市场的稳定。

2.加强对外资源的开发。一是建立以生产企业为主体,矿山勘探、矿山建设、铁路运输、港口建设、装卸运、海运等国内相关企业和金融、保险机构参与,国家有关部门从政治、外交、商务等全面支持的对外资源开发机制与协调机制。二是建立国家投资风险补偿机制,特别是对不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投资。三是在确保一定投资收益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权益矿的比例。四是建议我国企业谨慎对待掉期交易。五是严格执行进口铁矿石资质的规定,严格控制进口铁矿石的流向,不得向落后产能企业出售铁矿石。六是坚决抵制铁矿石招标方式交易,努力维护铁矿石市场秩序的稳定。七是加快建立我国进口铁矿石等技术标准,确保进口铁矿石等质量。

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一是建议进一步开放废钢铁进口市场,简化和规范进口申办程序,鼓励专业化废钢加工配送企业自主进口废钢铁,扩大进口量。二是加快建立废钢铁加工配送等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废钢铁加工配送示范基地,加快先进废钢铁加工设备研制和产业化,加快开发钢铁渣、尘泥和尾矿等高效回收再利用的新工艺技术,提高二次资源的品质。三是研发和推广应用新型可循环钢铁制造工艺、非高炉炼铁等先进装备技术。四是提高钢材生产、使用标准,强制淘汰低档、落后产品。五是研发和推广使用节约型钢材品种,减低钢材用量,从而减少铁矿石、煤炭等资源、能源消耗。

总之,为保证钢铁工业健康发展,国家应建立包括铁矿、煤炭等重要原燃料在内的中长期资源保障战略。

三、优化产业布局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工业区分布广泛,即有沿海分布,也有沿江分布,更多地在内陆分布。因此,不能完全按一种模式进行布局优化。

对于我国东南沿海的钢铁工业布局优化,应当采取日、韩的模式,即“资源全球配置,生产贴近市场”。这一地区的钢铁工业主要依托良好的港口条件,靠近消费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建设钢厂,其原料主要依靠进口。由于这一地区钢材长期供不应求,需要从北方调入。因此,建议国家尽快批准湛江、防城港、山东日照等沿海项目的建设。

对于我国东北及华北地区依靠资源条件所建的钢铁基地来讲,今后的布局优化应学美国(五大湖地区)及德国(鲁尔地区),即延伸产业链的模式。这一地区钢铁工业的布局优化应与国家经济产业的布局调整结合起来,鼓励用钢较多、产品又面向全国范围,甚至是世界范围销售的用钢行业围绕钢铁生产基地进行布局,如气车行业、机械制造业、造船业及相关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等,以充分利用当地的钢铁资源,减少这一地区钢材的外运量,变外运为就地消费。同时,要加大这些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力度,并按减量置换的政策执行。

对于内陆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发展钢铁工业还应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为主,即越往内陆地区,就应相应减少对进口资源的依赖,而更多采用自有资源。对于即缺乏资源(铁矿石及煤炭),又有市场的地区,可考虑适当兴建电炉钢厂,而且在国家工业整体布局上不宜布置过多耗钢大的重工业。

总之,我国钢铁工业的布局优化要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条件,以及国家工业的布局调整,结合城市钢厂搬迁,技术改造等,因地制宜,不能只是一种模式。

优化布局应着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钢铁工业今后发展方向将是在国家法律法规约束下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行业,建议在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等问题上,更多地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目前,城市钢厂搬迁是产业布局优化的重要步骤,应充分谋划、论证搬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依据各企业实际情况,因厂而异,杜绝盲目一刀切。对一些有较好资源依托,且城市对钢厂有较大依赖,以及有较强竟争力的大型城市钢厂,应主要研究走钢厂与城市和谐共生、友好共赢的发展道路。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城市钢厂搬迁工作,对一些生产普通钢材为主,拟迁入地本来已经过剩的项目,应在关闭、转产和搬迁之间做出慎重的选择;具体实施时应结合区域内或跨区域的联合重组和淘汰落后,选择资源、运输和市场条件较好的区域,建设高水平钢厂,但总量应严格控制。

在优化产业布局的过程中,要优先考虑建设地环境容量,充分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注意总量控制,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防止违规建设。

四、推进联合重组

联合重组无疑是解决我国钢铁工业诸多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通过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可以减少行业内的无序竟争,避免重复建设,降低管理和运行成本,提高话语权等等,并进而提高盈利能力和竟争实力。

我国近年来钢铁工业的联合重组工作已得到了广泛重视,不仅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各地政府也非常重视。随着河北钢铁集团、山东钢铁集团、天津渤海钢铁集团等的组成,我国钢铁工业的联合重组工作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钢铁工业的联合重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按2010年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要求,到2015年,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需提高到60%以上。若届时钢产量按7亿吨计,那么前10家的产量要超过4.2亿吨。而2010年,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比为48.6%,其中只有河北钢铁集团一家的产量超过5000万吨,差距很大。

因此,“十二五”期间应加大力度推动钢铁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工作:加强已重组企业集团的完善工作;鼓励跨地区的联合重组;努力解决跨所有制联合重组中的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的规模化重组;联合重组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升级相结合。特别是拥有大量落后装备的中小钢铁企业,要鼓励其参与联合重组,同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在淘汰落后、城市钢厂搬迁、产业布局中适度考虑中小企业生存发展问题。

总之,联合重组工作对于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但联合重组工作也要告别过去那种简单相加式的联合重组,应当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探讨更适合我国国情的联合重组方式。

为推进联合重组进一步向更深层次发展,国家应切实取消地方政府在跨地区联合重组方面所设置的种种障碍,如设置产能扩张目标等,并解决好在跨地区联合重组中各方利益的问题。是否鼓励国外资本更多参与国内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也值得重新研究。

五、加强技术创新

“十二五”或更长一段时期,进一步完善钢铁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实现钢铁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在重点企业、重点技术、重点产品和重大先进装备方面的技术创新活动取得较大进展,切实推动我国钢铁工业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性和共性技术的发展,着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竟争能力,为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工艺技术装备

在工艺技术装备方面要重点解决“黑匣子”问题,推进国产自动化系统平台建设。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工艺路线、装备配置等问题,并为解决好低水平产能的升级换代提供技术支撑。结合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研究新一代适合更高要求标准的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结合低碳经济的要求,研究新一代低碳生产技术与装备。

2.产品品种质量

随着下游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对钢材产品品种与质量所提出的更高新要求,重点开发更高强度、更高韧性、更高耐久性(耐蚀、耐高温、耐低温、耐候等)的“新一代”钢材。重点满足重点工程、重大装备首台套用钢的要求。重点解决影响钢铁材料洁净度、均匀度和精度,产品质量、性能稳定性等问题。

此外,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对长期得不到修订的产品标准进行重新修订。通过对产品标准的升级推动钢铁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并通过产品的升级换代促进全社会的钢材利用效率提高,节约钢材,从根本上起到节约资源、减少消耗的作用。

3.完善创新体系

钢铁企业的自主创新战略需立足长远,立足市场,特别是要积极与船舶、石油石化、机械制造、汽车等下游战略用户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创新关系。钢铁行业内要整合技术资源,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自创新合作组织,构建“产---用”技术研发平台。积极推进钢铁工业在国家工程实验室、重点试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的建立。国家应积极组织协调跨行业间的技术创新联盟,加快新产品在下游行业的推广应用。

钢铁企业要按自主创新战略要求,制订相应创新人才战略,制订并落实相应奖励激励机制,确保创新成果转化,保护知识产权,切实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有条件的钢铁企业要积极参与国际间的产业重大基础技术、前沿技术的联合研发活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创新经验。

六、深化节能减排

“十二五”期间,钢铁工业要努力完成国家对节能减排的总要求。钢协会员钢铁企业要全部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普及推广已成熟的节能减排技术。今后一段时期内,钢铁工业要贯彻“精料、新技术、循环效率”的节能减排方针,坚持以铁、焦、烧工序为中心,以提高高炉、焦化、转炉煤气与全流程余热余压回收率为重点,以提高能源与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为重要措施,抓好节能减排。

1.以“铁焦烧”工序为中心,大力推行“精料方针”

国内外炼铁界一致认为,高炉炼铁应以精料为基础。精料技术水平对高炉生产指标的影响率在70%,在高冶炼强度和高喷煤比条件下,焦炭质量的影响在35%左右。

大力推行精料方针,具体措施:一是提高炼铁高炉的入炉品位,降低焦炭灰分和硫分,改变“低价劣品”的采购理念。二是提高焦炭冷强度(M40M10)及反应后强度,焦炭强度对炉况和指标的影响比灰分还重要;提高烧结矿转鼓强度,烧结矿要以强度为中心。三是烧、焦、铁均衡生产,少变更炉料结构,稳定烧结原料与烧结矿质量性能,稳定焦化配煤煤种与焦炭质量性能。四是严格控制矿的杂质、粉末等有害物质。

坚持精料方针,降低原料灰分、硫分,提高入炉矿品位等措施,可能增加采购成本,但有利于节能减排,总体上仍可降低制造成本。

2.以系统集成优化为基础,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

钢铁工业要继续大力推广应用成熟的节能减排技术,重点措施是系统集成优化已经普遍使用的单体节能减排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加快推广应用一系列先进节能减排技术,主要有:

1)“高焦转”煤气和余热余压回收系统集成技术。以“三干三利用”为代表的节能减排单体技术推广应用,对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发挥了很大作用,但钢铁企业节能减排仍有潜力。“十二五”期间,在单体节能减排技术基础上,以提高“高焦转”煤气和余热余压回收率为重点,重点推进系统优化集成高炉煤气和转炉烟气干法除尘技术与煤气利用、烟气余热综合利用技术等节能减排技术,集成烧结烟气脱硫、除尘、余热回收利用综合技术,以及系统集成冶金渣处理利用及其过程中的余热综合利用。

2)加快研发与推广应用新型的节能减排技术措施。要大力推广应用焦化煤调湿技术,降低烧结漏风率技术,烧结余热发电技术,高炉脱湿鼓风技术,高炉喷吹焦炉煤气技术等,提高转炉余热蒸汽和轧钢加热炉余热蒸汽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烧结烟气脱硫技术实质性突破。

3.进一步提高二次能源和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深化节能减排,必须把钢铁与其它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循环经济,是进一步提高二次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根本出路。如与供热企业合作,扩大余热利用范围;利用高炉或焦炉消纳社会废塑料等,发挥钢铁企业的社会功能;与电力企业合作,开展“共同火力”发电;副产煤气的资源化高效利用;与建材企业合作,提高冶金渣利用附加值;系统集成脱盐、城市污水利用、深度处理回用综合水利用技术,发挥钢铁企业的城市功能等。

4.研究提出应对碳减排的措施

我国为完成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已开始研究碳税政策。碳税对于钢铁生产成本将带来很大的影响,估计每年将增加约200亿元左右。

1)研发低碳生产技术,制订钢铁工业低碳技术路线图。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钢铁低碳生产技术重点,尽早开展研发,占领未来低碳技术制高点。

2)提高废钢等资源利用率,降低铁钢比。在新的低碳技术未开发应用前,最有效的减排手段就是降低铁/钢比,即在生产过程中多吃废钢(废钢不作为含碳载体进入碳平衡),以降低铁前工艺的大量能源和资源消耗、碳排放及各类污染物排放。钢铁企业要高度重视废钢资源的掌控。

3)研究利用清洁能源和新型钢铁工艺技术。高能质燃料基本都是清洁能源,如天然气(含LNG)、液化石油汽、焦炉煤气、电力等,做燃料用量少,碳税也缴得少。建议钢铁企业加大研究清洁能源利用力度,如氢冶金、纯氧高炉冶炼等新技术。研究基于非高炉炼铁的钢铁新工艺的应用。

5.深化节能减排的有关政策建议

1)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钢铁生产企业不可能“无限制”的降低能源消耗,应该对不同企业研究确定合理的总用能量及节能要求,并制定相关的节能鼓励政策。

2)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减排突破性技术的研发。建议国家设立专项研发资金,支持像烧结脱硫、减碳等节能减排突破性工艺技术的研发。“十二五”时期,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将面对低碳经济及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新形势、新压力,由单一技术、单一工序节能减排技术向系统集成优化转变,力争在重点技术领域有所突破,真正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过程控制转变,持续深化节能减排工作。

七、加快产品升级

“十二五”期间,钢铁企业要加快实现规模效益型向品种质量效益型发展的转变,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是重要措施。

1.努力提高品种市场占有率           

从钢铁企业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往往是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盈利能力也最好,因此,提高市场占有率是提升产品品种盈利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十二五”期间,钢铁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必须走出“能生产长条材还要增加扁平材,以供需缺口来决定扩大生产规模”的老路,以市场竟争为导向,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走品种质量效益型发展的道路。因此,建议:

1)努力打造自有“品牌”。钢铁企业要在关键钢材品种上争取形成12个行业名牌产品,以品牌占领市场,提高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十二五”期间,力争在汽车用钢、造船用钢、家电用钢、机械用钢、能源用钢等关键钢材品种上分别打造出35个品牌产品企业。从区域市场特点出发,力争分别打造出满足区域市场需要的23个高档次建筑用钢品牌产品企业。

2)走差异化道路。鼓励钢铁企业走差异化道路,避免盲目追逐相同市场,通过认真研究差异化市场需求,打造自有差异化产品。通过市场细分和布局,打造企业的差异化市场。

特钢企业更要注重差异化产品和差异化市场细分,要努力提高企业与用户的忠诚度,在差异产品上提高市场竞争力。

3)专业化分工发展。钢铁企业要努力实现内部专业化分工,特别是通过联合重组,实现专业化发展,提高集团在某一产品市场的占有率。

2.加快发那钢铁新材料

一方面,钢铁企业要紧紧围绕下游用户产业升级转型对钢材产品所提出的更高要求努力开发更高强度、更长寿命、更加环保的材料。调查发现,机械、汽车、造船、集装箱等很多行业对钢铁材料提出了高强、耐蚀、减量、长寿命的高要求。“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能源、交通、环保装备用钢铁材料,开发风电、高铁车辆轴承等动力系统用钢、核电等清洁能源用钢、高速重载铁路用钢、海洋工程用钢以及满足汽车、工程机械、集装箱等减重用高强钢铁材料。

另一方面,钢铁企业要结合国家新材料发展规划要求,重点发展特殊钢新材料。2009年我国特殊钢仅占钢产量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特殊钢产量一般占钢产量的10%20%。目前我国普通特钢产品在规模上已跻身世界前列,但在高端品种方面依然无法满足需求,如高铁车轮、车轴、轴承,高档汽车、机械用齿轮钢、轴承钢等仍然依赖进口。

目前我国特钢企业虽然具备了较先进的生产装备,但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仍有待提高,高品质特殊钢在冶炼、连铸、热轧、冷轧、锻造、热处理等方面与先进国家仍有差距。

“十二五”期间,重点围绕高品质特殊钢的发展,完善配套工艺技术装备,重点开发与开拓长寿命、低成本特殊钢长型材、钢管产品与市场,包括基础零件用钢、不锈钢(耐候)棒线材、合金钢无缝钢管等;开发高品质特殊冶炼加工钢材,包括超高强度钢材、工模具钢、超级不锈钢、高温合金、耐蚀合金等。

3.加快替代和淘汰低档次落后的钢材品种

由于国内钢材市场消费层次呈多样性,一批国家限令淘汰和亟需升级换代的钢铁产品依然大量生产,如热轧硅钢片等。这些钢材产品的存在必然影响着产品升级换代。

尽管国家与行业多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但高质量、高性能和升级换代的高档次钢材在国内的推广仍然面临许多问题,比如400MPa热轧带肋钢筋(原称“Ⅲ级螺纹钢筋”)的应用就遇到设计规范没及时修订的问题,推广应用速度太慢。

市场决定需求,需求决定生产。因此,解决高档次钢材的推广和产品的升级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市场使用方面遇到的问题。而解决市场需求的问题一方面靠市场本身的力量,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出台政策、标准发挥主导作用,只靠企业在产品价格上进行竟争是不可能尽快实现材料升级换代的。

目前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能够支撑高档次钢材产品的生产,因此,国家须从设计规范、建设、制造等标准入手,提高市场准入门坎,还应出台部分惩罚性政策,以限制落后产品的使用。在全社会大力推广使用高档次钢材。

4.加快向技术服务、材料服务的转变

一是加快向钢铁材料技术服务转变。市场竟争改变了过去的产品供应模式,特别是在高端产品领域,随着用户的技术进步和对钢铁材料质量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定制化需求已经逐渐成为钢铁企业必须关注的市场特征,为用户创造价值,已经由一种服务理念变成了实践。为此,建议钢铁企业,在不断提升钢铁产品质量性能的基础上,要加强对用户产品定制化需求的研究,从研究应用技术入手,为用户提供钢铁材料应用技术解决方案,指导用户选材用材。同时,也要对相关产品的延伸技术进行研究,延伸技术的进步会促进材料的发展。比如,在板材焊接性能及焊材选用,深加工钢材的处理、加工技术及钢材防腐技术等各方面,都应加大与用户的合作研究力度。

“先期介入”是实现产品技术服务的一种方式,也是产品营销的一种创新理念,更是一种产---用合作开发的研发模式,企业应根据不同产品特征,探讨不同的先期介入模式,切忌盲目效仿,成功的案例都具有不可复制性,须学习的是一种理念而不是操作。

二是加快向材料服务转变。钢铁企业要努力实现钢铁生产高向材料服务商的转变,提升为用户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目前,浦项已在全球兴建了40余家钢材加工中心,仅中国就布局了18家,加工、销售浦项家电、汽车用钢、不锈钢等品种,提升了浦项为全球的客户提供更为贴切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拓展了下游客户,增强了对下游客户快速响应的能力、提高了客户忠诚度。而经过产业链的延伸,浦项钢材价值进一步增值,有效的提高了钢材盈利水平。与客户建立的高效、满意的合作方式也提高了浦项钢材的竟争力,竟争对手要进入浦项的下游客户群体的难度很大。

“十二五”期间,钢铁企业要通过以上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八、继续淘汰落后

国家各级政府应严格执行淘汰落后的相关政策。在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过程中,国家应督促各级政府切实做好落后产能装备的拆除和销毁工作,既要防止落后产能的异地转移,也要防止落后产能的死灰复然。

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政策。依据《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规范行业生产秩序,为钢铁工业创造良好的竟争和发展环境。继续规范铁矿石进口秩序,严格执行进口铁矿石资质的规定,严格控制进口铁矿石的流向,不得向落后产能企业销售铁矿石。

淘汰落后要与结构调整相结合。我国经济仍处于较快发展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尚未完成,国内钢材市场需求还有一定增长,落后产能的生存还有市场空间,淘汰落后的同时,必须加快钢铁工业工艺装备技术的升级,用先进产能替代落后和低水平产能。

九、推动“两化”融合

1.统筹规划,分布实施。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钢铁工业需统筹规划,对于重大装备改造、生产线升级改造、能源中心建设等技术改造项目,要强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四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提高这类项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水平和效果。

2.加大对两化融合的财税政策支持。对钢铁工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的技术改造项目、重大科技专项、信息技术应用(倍增计划)项目等,在审查立项、投融资贴息等方面给与优先支持。

建立支持“两化融合”技术研发专项,重点支持钢铁工业经营管理和生产工艺中关键环节信息技术应用项目,鼓励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的开发,设立与钢铁工艺专用的自主工业软件开发推广应用专项。

3.建立有利于两化融合的绩效评价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推进试点示范工作,研究将信息化纳入钢铁企业管理绩效评价范围。组织制订钢铁工业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和规范,并加大执行力度。

4.加强钢铁工业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十、实施国际化战略

国际化水平是衡量我国是否由钢铁大国走向钢铁强国的一个标志。世界经济危机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钢铁工业的国际化水平目前还比较低,当前主要集中在原料,且主要是铁矿石资源的掌控上。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内外市场高度融合,钢铁工业应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重点打造国际化钢铁企业集团为突破口,在资源开发、技术创新、合资合作、国际贸易等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竟争,抢占发展制高点,全面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综合竟争力。

针对目前钢铁行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建议国家在以下方面为钢铁工业的国际化创造条件。

1.建立协调机制。国家应建立协调机制以解决企业在实施国际化战略时所遇到的问题,如多头对外的问题,联合投资的问题等。

2.提供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国家应在金融服务等领域为企业实施走出去提供支持,如在开发银行,投资基金中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对外投资项目。由于钢铁企业目前缺乏国际金融、国际法律等方面的人才,国家应加大这方面的服务力度,帮助企业防范投资风险。

3.鼓励有条件的钢铁企业走出去。积极鼓励国内有条件、有实力的钢铁企业通过投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国外原材料生产企业、钢铁生产企业、市场流通企业、下游制造业等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获得投资收益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市场运行经验、资本动作经验等,争取尽快打造出具有较强国际竟争力水平的国际化企业集团。

钢铁工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同时,也应创造条件鼓励外资企业参与国内市场的竟争,改善国内钢铁企业的资本结构、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要研究并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积极应对低碳、环保等非关税贸易壁垒对产业竟争力的影响,提高国内钢铁企业参与国际竟争的能力和水平。(据中国钢协第四次会员大会报告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