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战略,在生产流程优化、产品质量品种、装备技术水平、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些优秀企业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但是,总体上看,我国大型企业在研发投入、工艺创新、技术消化移植、产品研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机制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企业存在着较大差距,影响钢铁行业整体竟争力的提高。
我国钢铁生产技术和重大装备制造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长期以来,多数企业偏重于硬件设备的引进,而忽视技术软件的研发和掌握,缺乏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自主开发投入,致使我国钢铁工业在关键品种、生产技术和重大装备制造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某些一流装备生产不出一流产品,主要表现在轿车面板、高牌号取向硅钢和无取向硅钢、不锈钢板等高附加值品种生产能力不足,产品实物质量标准不高;一些重大装备的关键设备和技术还需从国外引进。此外,国内对新型工艺与重大装备自主开发以及成果产业化程度也与国外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开发实力、技术和手段上,而且还表现在观念、机制、思路等方面。
国外大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开发方面与企业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得较好,从而使所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处于本领域的前沿。而国内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开发则更倾向于解决当前问题,缺乏长远的战略性思考。
国外大企业多通过技术竟合,采用联合开发方式来降低研发投资。而国内钢铁企业间进行技术、产品开发合作相对较弱,特别是大型企业在自发合作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方面,基本上没有进展。未来钢铁企业发展将从直接在市场上面对面竟争,发展到既有合作,又有竟争,在合作中竟争,在竟争中合作,从而达到双赢。
国外大型企业在钢铁生产技术及设备研发方面实力较强,能够将本企业开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设备出售给其它钢铁企业。而我国大型钢铁企业在这方面与国外企业还有不小的差距。
在全球金融危机、国际、国内市场萎缩的背景下,推动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当务之急是技术创新,这是提高我国钢铁产业竟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
技术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从钢铁工业实际情况出发,当前技术创新的重点应放在优化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上。多年来,我国一些技术先进的工艺流程和装备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这样做有利于企业在短期内快速形成现实的先进生产力,迅速满足市场需求。今后,钢铁工业发展要立足国内制造的先进钢铁生产装备,同时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避免重复引进。另一方面,还应结合我国资源条件,创造出成本较低高档产品,这就要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之路。
钢铁行业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应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新体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钢铁技术创新体系。其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基础和支撑作用缺一不可。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符合我国钢铁工业客观发展的实际。充分发挥产、学、研各方特长,互相协作配合,有利于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对重点技术联合攻关,尽快攻克科研难题。
随着世界钢铁科技创新的重点向中国转移,中国钢铁工业一方面加快淘汰落后、兼并重组和优化布局,同时,要把加强钢铁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以高新技术改造钢铁工业,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减排、降低生产成本。中国钢铁工业应当而且必须承担推动世界钢铁科技发展的责任与义务,中国有实力也有能力促进钢铁科技继续繁荣与发展,从而对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世界钢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摘自“钢铁规划”。作者:王小明 钢铁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