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耐火材料行业协会网!
您的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信息

河南工业发展六十年 道路曲折成就辉煌

来源:河南省耐火材料行业协会 时间:2009-10-15 浏览数:

河南省工业经济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范保国

2009925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翻开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新的一页。60年来,河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全省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基本实现了由贫穷落后的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的转变,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由封闭的、内向型经济向开放型、外向型经济的转变,由盲目粗放型增长向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整体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谱写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壮丽史诗,走出了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改革、开放、发展之路。

一、河南工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河南处于封闭的农业社会状态,工业企业几乎都是手工作坊和工场,只有零散的几家近代工商企业分布在少数几座城市中,技术水平很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从属地位。广大地区交通闭塞,邮电通讯十分落后。由于长期战乱,河南的国民经济整体处于十分落后状态。194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仅2.98亿元,发电量也只有500多万千瓦小时,除了生产少量的纱、布、火柴、卷烟和原煤、电力等以外,其他则是一片空白。有限的工业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铁路沿线有限的几座城市,分布极不合理。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只有43元,加上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就是在这样一幅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上,河南人民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

19491952年是三年的恢复时期。这一时期,在医治战争创伤,全面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重点加强重要基础产业的恢复和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经济运行状况的根本好转。1952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7.42亿元,比1949年增长85.5%。其中,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2.3倍。

1953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以大规模工业建设为重点,全省集中力量进行了2099个项目的建设,以建立河南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经过“一五”的建设,全省国有经济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61亿元,新增固定资产21.06亿元。河南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改观,有效拉动了全省经济的发展,1957年全省生产总值52.55亿元,是1952年的133.0%,年均递增5.9%。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快提高。

1958年到1965年的“二五”计划和三年调整时期,经历了“大跃进”与国民经济第一次全面调整。以1958年“大跃进”口号正式提出为标志,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浮夸风和“共产风”四起,河南成为极“左”路线的重灾区。依靠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河南与全国一样,经济发展被简单化为工业发展,工业发展被简单化为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发展被简单化为发展钢铁工业。资源配置严重脱离了经济法则,导致了国民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加上1960年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国民经济病态的高速度难以维持,出现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少有的负增长期,19591963年,全省生产总值分别增长-2.5%-3.2%-18.3%-17.9%-18.2%,不得不进行产业结构和体制及社会经济关系的全面调整。体制弊端与指导思想的失误使河南丧失了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机遇。从19631965年,由于认真贯彻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大大压缩了基本建设规模,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轻工业,国民经济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1965年,全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24.5%,工业总产值增长36.9%,其中轻工业增长36.2%,重工业增长37.7%,各类轻工业产品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大部分指标接近或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经过大调整后的国民经济呈现为一定的良性增长局面,重现了充满生机的好势头。

1966年“文化大革命”起到1978年,经历了“三五”、“四五”两个五年计划以及“五五”计划的前3年。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经历了“十年动乱”和结束动乱后的徘徊。一方面,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在高度的计划体制下继续有所增长。19781965年相比,全省国民经济增长126.5%,平均每年增长7.1%。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经济效益较差。另一方面,“三线建设”和“大办五小(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炭、小水泥)”两个高潮的掀起,乡镇企业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艰难诞生,地方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19781985年,国民经济的再次全面调整和“六五”时期对产业结构的优化。1978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以此为转机,在1979年开始的国民经济第二次大调整和1981年开始的“六五”计划过程中,全省的国发经济发展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路线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得到了纠正,积累和消费间的关系趋于协调;二是制定了以“翻两番”为基本目标的新一轮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规划,其中人民生活改善明确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三是实行对诸如能源、交通、通讯等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的倾斜政策;四是改革开放正式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国民经济开始发生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市场经济规律开始在全省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日益增大的作用。这一时期全省工农两大产业之间以及轻重工业之间的关系趋于协调,国民经济向良性化转变。“六五”时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

19851990年,“七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加快,以生产资料价格逐渐放开为主要内容的“双轨制”开始实行;长期困扰国民经济发展的“条块”分割、政企不分的格局开始在理论上与实践中被打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始在全省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七五”时期国民经济在波折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全省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5%,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1.3%

19902002年,经济体制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八五”计划与到2000年的10年规划同时出台,资源投向、结构调整、产业振兴、区域发展、对外开放和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目标更具体,更符合河南实际。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思路的提出,标志着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目标模式进一步明晰。依据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和较好的工业基础,立足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总量平衡、优化结构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成为全省基本的战略重点。“一高一低”、“可持续发展”、“科教兴豫”、“开放带动”等战略方针相继实施。这一时期,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城市化进程加快。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正式确立。从1993年开始在全省建立政策性投资和竟争性投资分别管理、投资主体和投资风险责任明确的投资体制。以扩大企业直接融资为重点,河南证券市场从90年代开始探索和发展。在各项改革举措的引导下,全省经济全面高涨,但随着开发区热、房地产热的不断升温,经济发展中的“泡沫”成分不断加大,“泡沫经济”超前显现,金融秩序出现混乱局面。治理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再度成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中央和省采取了积极的方针,不再搞全面紧缩,灵活运用利率、税率、价格和法律等手段,同时注意把加强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抑制了通货膨胀,又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实现了“软着陆”。与此同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的变动第一次明显波及河南,河南经济由此进入了近5年的收缩调整期。19912002年,全省国民经济年均增长11.1%,于1994年提前6年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人均GDP也于1996年提前四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独具河南特色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指导方针已趋于成熟。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重要理论与发展思路相继提出,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指导。以省八次党代会提出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中原崛起战略全面实施。以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革、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省属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改革等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以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为重点,全面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着力推动资源向骨干企业配置。主动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积极承接国内外的产业转移,河南开放型经济进入到一个新阶段。2004年以后,全国经济出现了煤电油运紧张、部分地区和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经济运行泡沫不断加大的现象和苗头,国家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河南坚持在发展中主动适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更好更快发展的思路,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20032008年,全省经济年均增长1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0%7.7%。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经济增长快、运行质量高、稳定性和协调性明显增强的时期,也是城乡居民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阶段。

二、河南工业六十年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六十年来,河南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振兴河南,加快中原崛起的征程上,经历了不断追求、摸索甚至失误的磨难,取得了巨大成就。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的重大转变,创造了河南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与辉煌。

2008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8407.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了123.9倍,年均递增8.5%。人均生产总值在人口净增5744万人的情况下,仍由1949年的50元增加到2008年的19593元,增长了53倍,年均递增7.0%。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一系列突破,河南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国民经济不断跃上新台阶。

2008年,全省工业增加值9546.08亿元,比1949年增长2151.7倍,年均递增13.9%。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大投入、调整结构、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强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河南工业经济活力不断增强,逐步走上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新轨道。改革开放以来,全部工业增加值以年均13.7%的速度递增,其中,20012008年均增长15.9%,比19792000年快了2.9个百分点。

工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优势产业不断强化。2008年,全省重点培育的食品、有色金属、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等六大优势产业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到了50.2%。有色工业中,氧化铝、电解铝、钼产量均居全国第一;食品工业中,涌现了双汇、华英、白象、三全、思念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竟争力的骨干企业,成为河南第一大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超过了广东,列山东之后居全国第二;装备制造业中,大型农机、大型水泥设备、煤矿机械、输变电设备等产品的竟争力进一步提高;汽车及零部件行业中,宇通客车、中原内配、中轴、远东传动轴、淅川减震器、新航集团等企业的行业地位进一步提升;化工工业中,煤炭加工转化能力已经达到1000万吨,甲醇生产能力和在建规模分别达到180万吨和125万吨,均居全国首位。此外,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升级步伐加快,钢铁板材、新型干法水泥、中高档纸等产品比重大幅提高。高技术产业中,超硬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竟争能力,金刚石和超薄电子玻璃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多晶硅和太阳能电池产业初步形成。全省工业结构正在逐步从能源原材料工业为重心向以一般加工和技术密集加工工业的高加工度化转变。同时,能源、食品、有色、装备制造、建材、纺织、医药等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呈现出基础产业、一般加工工业全面推进,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逐步提升的格局。

三、历史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六十年的风雨历程揭示出,在河南这样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加快工业化进程,全面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动摇;必须坚持解放思想,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适合河南省情况的发展路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六十年风雨砥砺,六十年春华秋实。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奋进中的河南已迈入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踏上了建设经济强省、工业强省的新征程。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受多种因素影响,河南工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不少的差距,经济增长的方式依然落后,深层次矛盾制约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够平衡,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体制机制还存在诸多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等,预示着河南未来前进的道路绝非坦途,经济和社会发展还有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相信,有科学发展观的引导,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全省人民定会以更昂扬向上的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以更为坚实的步伐向中原崛起的目标迈进,河南工业发展必将迎来更加灯火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