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李毅中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两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两会部署及要求上来,正确把握工作基调,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确保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3月25日在京召开学习贯彻两会精神座谈会。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做了“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主旨演讲,本报予以全文刊登,以飨读者。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从制造业转型升级,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到迈入制造业强国,可以说《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的精辟论述,我谈谈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具体路径
提出《中国制造2025》适应国内外大背景、大趋势,对指导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有重要作用。
首先是国际背景。在金融危机中,美国深刻反思,由于过度依赖虚拟经济,引发金融危机,危及到实体经济,从美国波及到全球,教训深刻。痛定思痛,美国2009年提出了“再工业化”、“本土回归”、“重振制造业”。德国制造业实力雄厚,在金融危机中也受到冲击,但抗风险能力较强,走出低谷较早,还对欧盟几个濒危国家提供支持。
德国提出“工业4.0”,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先声夺人。欧盟提出工业占GDP的比重从2011年的15.1%提高到2020年的20%,日本发布制造业竞争策略,印度也提出“印度制造”的概念。所以,制造业在金融危机后,不同类型的国家从不同的侧面,结合本国的实际,都提出了一些发展的战略和思路。
国内背景更是由来已久。我国是工业大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大而不强。主要表现在不少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核心原材料依赖进口,创新能力不强;环境资源承载过大,已经不可能支撑高速发展;制造业总体仍处在中低端,指标落后、产能过剩等。针对这些问题,工业怎样由大变强?必须把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说得再大一点,就是把两个百年目标具体落实到工业领域: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在建国100周年时进入世界工业强国的前列。工信部和工程院组织百余名专家研究拟写《中国制造2025》,首先有前瞻性和先导性,立意高远,就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谋划第三次工业革命。但又针对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措施具体,可操作性强。政府工作报告对制造业用了较长一段论述,明确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施”这两个字很重要,说明中央已经肯定,对我们是很大的鼓舞和振奋,企业家普遍反响热烈。
二、《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重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
一是科技创新。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这正是我们现在最大的缺陷。要健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快重大科技专项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升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企业创新能力。
二是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重点是智能制造。两化融合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我国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已达52%,生产制造线流程自动化比例大约是54%、关键工序装备数控率约28%等。但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还有很大潜力。“互联网+”首先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深度应用。
三是强化制造基础。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是技术核心,把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变成先进制造基础工艺技术。再就是关键基础材料,特别是专用新材料。还有制造业的基础技术装备,如数控机床。
四是品牌质量。品种质量,不仅要满足用户需要,而且要引导消费、创造消费。我们尽管有很多品牌字号,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尤其缺乏能进入国际市场的品牌,有的专家说得很好:“品牌要打入国际,顾客要拉回国内。”推广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全过程全方位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组织实施制造业标准化,并尽力提升为国际标准。
五是绿色低碳制造。既要大幅度降低能耗、物耗,实施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更要减少排放、治理污染、变废为宝,能够使大自然自我净化。不仅仅满足于排放达标,要进一步提升净化环境的技术手段,维系、创造自然财富,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相统一。
六是结构调整。既要优化增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调整存量,淘汰落后、化解过剩,对传统产业加快技术改造。抓住重点领域、战略产业、优势行业,取得突破发展。
七是制造业的服务化。第三产业的特点是能耗物耗低、三废排放少,吸纳劳动力能力强,要大力发展。二产向下游延伸发展售后服务、全寿命周期服务、发展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往上游扩展提供科研、设计、咨询、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制造业服务化不仅自身能力得到增强,也是发展生产服务业的重要渠道。
三、实施《中国制造2025》对宏观经济影响深远
要高度重视和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前些年,由于西方经济的影响和我们自身运行机制上的一些缺陷,工业、制造业“脱实向虚”。资本、资金不往工业上投了,甚至工业企业的自有资金也不去搞改造和更新了,转而去搞多种经营、金融衍生,甚至去炒股。生产力要素转移,能源、资源、原材料、土地、人才、劳动力向工业流动也弱化了。
多年来,工业销售利润率在5.5%左右的低水平上,这使得脱实向虚的趋势更加明显。中央审时度势,提出要重视和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从理念上,从社会舆论上,从财价税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科技进步以及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上,要支持实体经济,这几年有所好转,但还不够。要淘汰落后、化解过剩,要产业转移、“退城进园”,这些都是工业结构的调整,并不是工业的弱化。如果我们放松了对工业、制造业的关注和投入,甚至被边缘化,就脱离了国情。我国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美国是1955年实现工业化,西欧是上世纪50、60年代实现工业化,日本是1972年,韩国是1995年。发达国家走过了上百年,甚至更长的历程,工业化比我们提前了七八十年。无论是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还是我们的国情,在工业化历史进程中,工业的主导不会改变、支撑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如果忽视就违背了规律、脱离了国情,制定并实施《中国制造2025》,政府工作报告又特别强调,重大意义很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明确了工业、制造业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中担负的重任,加强和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工业和制造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四、工业投资要调整结构,技术改造应加大力度
去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50万亿元,其中工业投资20.4万亿,占40%;工业投资中制造业投资16.7万亿,占工业的82%;技术改造投资8万亿,占工业的40%。去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是15.7%,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2.9%。今年安排全部投资增长15%,投资总量够大了,增幅也不低,关键是调整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主要是投向民生项目、重大交通项目、重点农业项目、重大网络项目、资源保障项目、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项目、节能环保生态建设项目等。为调整工业投资结构,国家设立了转型升级基金、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及集成电路发展基金等。
今年工业投资增幅可按照去年推算。技术改造方面,去年占工业投资40%,前两年大约是42.1%、41%。上个世纪50、60年代,美国和西欧国家在工业化前后,他们的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是多少呢?美国最多,占69%,西欧一些国家50%~60%。而且专家分析,我们的40%,如果把扩大能力的那些剔除掉,真正用于节能、减排、提质等的技术改造是27%。我们希望技术改造的力度能加大,不能再走过分靠投资拉动经济的路子,总投资增长15%并不低,关键是投资结构,尤其是工业、制造业,产能已经过剩了,不能再新铺摊子了,就是提质增效、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从技术改造的状态来看,一个是要加大投入。从政府来说是落实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支持政策,转换机制,减少审批,提升工作效率;从银行来说,怎么把信贷更多用来支持技术改造;企业要集中自有资金投向内涵优化。另一个是企业提升技术改造的水平和效率。通过改造全面提升技术经济指标,提高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创新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提高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
五、以平常心对待外企转移,推进我国制造业向中高端转变
近日,有媒体报导一些外资企业转移在华生产线等现象,与近期走低的经济数据相联系,引起了一些舆论的关切和担忧。对一些外资合资企业迁走的现象,既是挑战,也要以平常心来对待,这也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首先,国际资本在调整,美国量化宽松的政策退出了,在逐渐加息,欧盟国家在降息,他们各有各的国情,调节方向不一样。特别是美元的调整,对我们有负面影响,这是全球资源调整的一个格局。一些外资企业搬走、低端制造业转移、资金外流不奇怪,没有必要过多地忧虑。
从自身来说,要看到我们的差距,成本升高了,这是由低端向中高端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产工作环境改善的必然趋势。据测算我们现在的制造业成本不仅高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而且相当于美国制造业的90%,长三角、珠三角是95%。我们要向中高端发展,那些低端往哪去?一个是发达省份内部的转移,如广东珠三角到粤西北,江苏长三角到苏北,一个是东部到西部。如果转移得更远一点,就转移到国外去了。
不要过分担忧这种转移,但我们要重视、适应,推进我国企业转型升级,向中高端转变。第一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淘汰落后、化解过剩、兼并重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提高技术经济水平。第二提高劳动生产率,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也要“机器换人、人控机器”。不能再依靠廉价的劳动力、简陋的工作环境,去获得超额的利润。去年的数字有一个亮点,全国全员全年劳动生产率为7.23万元,提高7%,但和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比,只有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观念和行动还要强化。第三是降本增效。美国的制造业成本不升反降,原因是本土回归、物流成本下降,页岩油气开发、能源成本下降,新技术提高效率、制造费用下降。降本增效是永恒的主题,低成本战略没有错,不能一味放任成本的上升。要在创新驱动之下,在技术、产品、管理、组织形式、商业模式创新的前提下,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来降低成本,而不是降低员工的收入,不是减少环保、安全等应有的投入,更不能降低产品和服务质量损害消费者利益。第四,还要看到我们的综合优势,进一步推进“引进来、走出去”。我国劳动力素质较高,投资环境较好,资源比较丰富,市场潜力巨大,“全面依法治国”,市场更加规范,保护投资人权益。经过多年发展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有领先的行业领域,有较雄厚的资金积累,有“走出去”的探索实践,进一步“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互利共赢的机遇更加明显。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生产经营更有特殊的困难。企业反映需求不旺、订单不足、价格低迷;资金、劳动力等要素趋紧,融资成本攀升,压力尚未缓解;企业家投资信息不足等现象普遍存在。国家已采取了一系列简政放权、定向降准降息、减税减费、扩大鼓励创新创业等政策支持,其效果将会逐渐体现。《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必将释放和引发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改革措施,也会带动和辐射到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物流、商贸等各个领域。我们应当提振信心、自立图强、不懈努力,真正把《中国制造2025》落实好,把总理报告的要求落实到部门、地方、行业、企业,因为工业担负着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重任。(摘自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网)